①速度
行测的速度问题真的很重要,这是导致很多考生平时做题还可以,但上考场就不行的主要原因。
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上了考场,面对全新的题目,做题速度可能会更慢;平时做旧题或模拟题,也许只需要花费三个大模块的时间,但在考场上,很可能连三个模块都做不完。
临场行测就像一千米跑步,不能一下子冲刺太快,但也不能太慢,否则就达不到标准了,关键是保持稳定的速度。
习惯做题速度慢的考生,需要尽快改变;例如,资料分析这个模块,平时做20道题可能需要40分钟以上,而这几年这个模块相对来说比较难,考场上可能需要50多分钟甚至一个小时,这简直是一场灾难。
我有时候甚至说,速度是行测的第一标准:如果有速度,后面的学习可以通过提高来弥补;但如果没有速度,可能所有的学习都是徒劳的,都是浪费时间,这真的很可怕。
②考题
行测没有其他材料,唯一需要认真琢磨、好好做的就是历年考题,千万别给我说题目都做过了,我琢磨行测都很多很多年了,还是有一些题都没空去做。
那么,当地的题目,近两年,以及一些经典的考题,是什么标准呢? 我当学生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基本要求,比如做过的国考题:
90分钟,90分。
一套你觉得熟悉、做过的题目,考场是120分钟,既然熟悉了,90分钟不过分吧?都做过了,100分做个90分,要求不高吧?
当时,我基本能达到这个标准,咱们自我感觉还不错的小伙伴可以试试;要你连这个都做不到,就别跟我说“题目都熟悉了”。
特别重要的,比如:你本地的五年考题,近两年各地考题;甚至可以扩展到特别规范的国考题,都是要做两到三遍的,这样才能到临场遇到很多题,都是熟悉的。
③习惯
都学了,都会,为什么考场就是做不好?
关键还在习惯。行测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你要在120分钟内基本做完5个模块,不同的考试题量有差异,但本质上就在这个框框里。
——你会的题越多,你强的模块越多,分就越高;一些始终停步在60左右的小伙伴,找找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发现自己能称得上强的模块可能只有个把甚至一个都没有?
到了套题以后,因为临场是不确定的,你也不知道哪个模块难哪个模块相对简单,怎么办呢?
平时养好习惯,保持稳定。
直白点讲:该快要快点,实在难了慢点也没关系,但要调整。
举个例子吧,比如:24国考,资料、言语确实有一定难度,要你先做的言语,已经花了50分钟,继续进资料,怎么办呢?
还是按老习惯慢慢做吗?不是的,该小跑就得跑起来,该判定就判定,能不算就不算,要你这样做了,恭喜,你刚好符合了当前的命题趋势
这种临场的调整真的太重要了,它能让水平还不错的小伙伴更加稳定地发挥甚至超出你想象中的分数,当然仍然是两个前提:
一是你得有强势模块。
你要啥都弱,你想跑也跑不起来,毕竟像资料这种,基础不扎实,每个题你都得反应反应,就是典型地平时学习、练习不够到位。
二是平时就要多做考题,特别是掐时间做考题。
历年考题多做点,不要说特别难的17联考、19辽宁那种,就算四川单独命题的也经常有不简单的题目呀;
山东、浙江的题,也经常不那么好做。
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就要训练这种的,而不是:哎哟,两个小时都过去了,我还有常识、言语、一半资料没做;
你要老是这样,套题的节奏没调整、训练出来,那上考场,尤其这两年相对有难度、有点“小创新”的考法,大概率会G。
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心中充满失落、觉得自己国考行测发挥失常的小伙伴,对照着这三个点能找到问题吗?
大概率,就是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要三个都中,那g就太正常啦,方向有问题嘛。
暂无评论内容